当前位置:翡翠知道知识网>翡翠知识>正文

玉石的鉴别方法 假墨玉的真实特点

导语:玉石的鉴别方法是玉石爱好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其中假墨玉具有一些真实特点。假墨玉通常表面光滑,没有天然玉石的纹理和瑕疵,颜色也较为单一。此外,假墨玉的密度较低,手感轻盈,与真正的墨玉相比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玉石爱好者们更好地鉴别玉石的真伪。

目录导航:

  1. 玉石的鉴别方法
  2. 假墨玉的真实特点
  3. 怎么鉴定染色的玉
  4. 如何辨别老玉石的真假
  5. 玉石包浆是什么
  6. 怎样分辨玉的真假
玉石的鉴别方法

直接接触非常重要。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软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则没有这些感觉。宋代就出现过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清朝以后造假越来越多,也有前无古人的创造,如“狗玉”、“羊玉”、“风玉”等,引人上当。

玉石的品质一般是从质地、硬度、透明度、比重和颜色五个方面来判断的。玉石的质地是指玉石的细密温泽程度。玉与石的区别之一就是玉入手细腻,温润坚结,半透明状,光泽如脂肪;而石则粗糙干涩,缺乏光泽,也多不透明。硬度是指玉石抗外来作用力(如压、刻、磨)的能力。

硬度越高,加工难度越大,玉石的品质也越好。玉石硬度指标虽可通过仪器检测其内部晶体结构得知,但操作上一般多采用刻划硬度法。我国常见玉石的硬度介于4——6度之间,高于铜的硬度而低于玻璃的硬度。也就是说,玉石不一定能在玻璃上划刻出痕迹。

人们常通过宝玉石的硬度来区别宝石、玉石、彩石。

一般而言,宝石的摩氏硬度在7以上,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宝石,但欧珀宝石比较例外,其摩氏硬度为5。5;高硬度玉石的摩氏硬度为6-7。5之间,如和田玉、南阳玉、翡翠;低硬度玉石的硬度在4-6之间,如绿松石、岫玉(部分蛇纹理石玉的硬度更低,能低到2。

5)。低于4的矿物质,一般不再称为玉石,而叫彩石了。 除了刻划硬度之外,还有一种硬度标准叫抗压硬度,或者压入硬度,即绝对硬度,它指的是抗外界打击力的能力,在玉石行业中也叫韧性。自然界中抗压硬度最高的乃黑金刚,标记为10度,其次就是和田玉,抗压硬度为9度,翡翠、红宝、蓝宝为8度,钻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

5等等。

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和田玉的抗压硬度为1000,翡翠则为500,岫玉为250,而玛瑙仅为5。和田玉具有如此高的韧性,是由于其晶体分布有如毛毯一样编织而成,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巨大。 在实践中,玉匠通常通过观察碴口来查看玉石,一般切下一小片,用小锤击断,观察断口,与韧性强的相对而言为玻璃性。

韧性强的玉石,不易打出断口,即使有断口,断口也参差不齐;而玻璃性的玉石断口处,通过断面光亮,叫“亮碴”,类似贝壳形状。介于韧性与玻璃性之间的玉石,通常叫“糟性”、“肉性”,其碴口为粒状、平行束状、针状等等。通过这种观察,还可以观察到玉石有无解理特征,如有解理或裂纹,在敲打时,玉石会沿解理或裂纹的方向断开。

因此可以看出,韧性极好的玉石——和田玉,在加工过程中可塑性非常强,在相同摩氏硬度或高于其摩氏硬度的宝玉石当中,和田玉在雕刻过程中,阴刻线绝不会起碴起崩口,故它的质地细密,温润而泽。当然,韧性硬度同样受到玉石杂质的影响,通过测定韧性硬度也可以了解其杂质情况。

——这是对决定一块玉石的用途的比较大的因素,例如制作玉山子、器皿对玉石的杂志要求就不十分严格,但做首饰配件,则要求玉石纯净、均匀。 御府工坊提示玉的硬度是鉴定玉石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宝玉石的光泽同样是鉴定宝玉石真伪、档次高低的基本标准。

一般来说,宝玉石的光泽在光亮度上可简单分类为“灿光”、“灼光”、“闪光”和“弱光”几种。

灿光是最强的光亮度,人必须把眼睛眯起来,例如磨好的钻石全反射面就具有这样的光亮度;灼光的光亮度也很高,耀眼的光辉,硬度高的宝石抛光之后一般具有灼光亮度;闪光是一般玻璃光亮程度,分为强闪光与弱闪光,硬度高的玉石一般是强闪光,硬度低的玉石为弱闪光;而硬度低的石料面抛光之后,则具有弱光的光亮强度。

除了光亮程度,光泽也是宝玉石的鉴定特征之一。它也分为四类:半金属光泽,折射率在2。6-3之间,如针铁矿;金刚光泽,折射率在1。9-2。6之间,如金刚石;玻璃光泽折射率在1。3-1。9之间,如翡翠;油脂光泽,似动物油脂,最有名的即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

每一种特定的宝玉石,具有特定的折射率,代替物质是很难在硬度、密度、折射率、光亮度这些各种条件下均做到与其一致,因此,通过这些标准的鉴定,便能确认一块宝玉石的身份与初步价值。 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都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小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等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很重要。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加工的重要特征。

雕刻的线条槽口和表面皮亮,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线条槽口两侧边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的特点。 。

假墨玉的真实特点

说说我个人的观点吧!先讲讲墨玉和墨翡,返是不同的两种玉!墨翠是黑色的翡翠!在宝玉石的书本上,墨玉是和田玉的一种,而在现代商业圈子里,黑色的玉石都叫墨玉如黑马瑙、祈连玉、蓝田玉等都有黑色的…除了墨翠被人造假或用其他黑玉冒防而外,其他玉石没必要造假,不划算!如果非要造的话,那绝大多数都是用玻璃来防造的!其特点是内部一定有汽泡!用十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即可。

1、瓦石冒充墨玉。特征是不管你怎么照,就是不透光,也根本没油性。另外,有趣的是坑瓦石也产在新疆和田著名的两条玉河里,不信你去和田看看,河滩里到处都是。
2、青海黑白玉冒充墨玉。当然,它的特点是太透光了,日光下就冻冻的,灯下透紫红色光,常有白色钙化,价不高。
3、新疆黑碧玉冒充墨玉。一般日光下它会呈漆黑色,如用强光照其边缘,则透着绿光。因为新疆黑碧玉本质是碧玉,价格跨度大。这种玉石的鉴定一看漆黑,二看灯下玉质里是否有黑点。其品质越纯、越通透,就越值钱。

怎么鉴定染色的玉

要从颜色、外形与硬度等一些特征来着手鉴别。

染色的和田玉石裂隙以及棱线分布富集,边缘的过渡也十分的明显,界线分明。表皮会有漂白与褪色的痕迹,能够见到酸蚀痕、磨砂还有抛光的痕迹。在紫外荧光下观察,染色的和田玉边缘部具有荧光反应,为强蓝白色的荧光。一、和田玉翠青料染色:和田玉翠青料在如今的市场价格也是很高,尤其是底好的翠青料,一只好的翠青手镯动辄大几万甚至上十万,由于这样大的利益诱惑之下造假开始泛滥,很多造假翠青料在市场上出现,东西非常漂亮,并且价格还很诱惑。真翠青:颜色过渡自然,很舒服,不刺眼。染色翠青:颜色过于鲜艳浓重,很不自然。二、和田玉的糖料染色:糖料也是在近两年很火热的一种料子,由于糖色和白肉巧色巧雕也是易出精品,很受市场的欢迎,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导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糖料染色造假,染色的糖料颜色很不自然,料子的油性也降低,长时间的佩戴也不会很油润,并且对身体有一定的坏处。真糖:颜色有过渡感,很自然,油性十足。

染色糖:一般染色糖的料子不是很好通常用罗甸料做的多,料子很松,染色料子润度也低,颜色过于浓重不自然。

三:和田玉的染色黄玉:染色黄玉在最近两年非常火热,由于黄玉的价格高,量很少,为了满足部分捡漏玩家的需求,染色开始多起来,多以罗甸料染色的居多,因为料子松容易上色,染色十几公分都是很正常,做出来的成品价格往往也就是真黄玉的价格的一个零头。市面上多以珠子串,配饰,挂件等居多。

鉴定染色的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步骤,供您参考:

1. 观察颜色:首先,观察玉石的颜色。染色的玉石通常会有明显的颜色不均匀或过于鲜艳的情况。如果玉石的颜色均匀且自然,可能是天然的。

2. 使用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玉石的表面和内部,看是否有染色的痕迹或不均匀的颜色分布。染色的玉石通常在表面或裂缝中呈现出颜色的变化。

3. 使用紫外线灯:将染色的玉石放在紫外线灯下观察。天然玉石通常不会在紫外线下发光或发出明亮的光,而染色的玉石可能会有发光或颜色变化的现象。

4. 寻求专业鉴定:如果您对玉石的鉴定不确定或有疑问,建议向专业的玉石鉴定师或鉴定机构寻求帮助。专业的鉴定师可以根据经验和仪器进行更准确的鉴定,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评估。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鉴定玉石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如果您有珍贵的玉石,建议在购买前了解卖家的信誉和资质,并寻求专业的鉴定意见,以确保购买到真正的天然玉石。

鉴定染色的玉器有以下几种方法:

- 通过放大观察颜色变化,将颜色浓的染成翠绿色,再将玉石放入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果颜色变浅,则说明为染色玉器。

- 将玉石放进水中,然后用热水泡泡,如果颜色变深,则说明为染色玉器。

- 用手摸上去的时候,不但能够感受到它自身的价值,而且手也能感觉到它的温度,可以将它放进水中,然后用热水泡泡,如果颜色变浅,则说明为染色玉器。

鉴定染色玉石可以通过看色根、看荧光、听声音等方法来鉴定。经过染色的玉石通常是没有色根的,而天然的玉石则会有色根;用紫光灯对玉进行照射,天然玉石不会出现或出现微弱的荧光反应,而经过染色的玉石会出现强烈的荧光反应,几乎整个玉都有荧光;天然的玉石声音听起来是清脆悦耳的,而经过染色的玉石声音听起来则是略显沉闷。

1、观察外观:看看玉石表面有没有不同颜色的斑点或渗入。这种方法可以初步判断玉石是否被染色过。

2、观察光泽:玉石的光泽是其特征之一,可以帮助鉴别染色玉。真正的玉石通常具有特殊的光泽,而染色玉的光泽通常没有这么特别。

3、打磨测试:染色玉通常比真正的玉石较脆,所以打磨时可能会有明显的脆裂或碎屑。

如何辨别老玉石的真假

1、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 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 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 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 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 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2、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 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 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 伪造的。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 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 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 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3、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 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 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 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 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4、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 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 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 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

5、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通常叫“沁色”,如古 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 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

重要一点是: 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 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 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玉石包浆是什么

古玉包浆指的是传世古玉由于经过人的长期盘玩,久而久之,人的精气所凝聚,玉的表面会包有一层温润光泽的油脂,俗称“包浆”。

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笼包子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

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

“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包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可言了。

扩展资料

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

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古钱传世日久,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色泽,也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者沉着,伪者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一层,但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便会失去。

怎样分辨玉的真假

辨别真假玉的方法如下:

1、表面观察

玉表面光滑,温润,光泽度强,在河水的搬运、冲刷过程中碰撞,多会留下大大小小的裂纹,及碰撞坑。裂纹处一般都被氧化物填充,或经氧化形成糖皮(氧化面), 仿籽料外型和新疆籽差不多,但光滑度、光泽度都较低,表面的裂纹及碰撞坑,多带有人工的痕迹。

2、反光观察

对着日光观察反光面(边角部分),玉在转动过程中及放大检查看。是看不到打磨面及打磨痕迹的,反光光泽在转动过程中均匀,无反星(机器倒的小玉口)。而仿玉 放大检查可以观察到打磨面,呈线条状、片状,反光光泽在转动过程中有变化。

3、碰撞坑观察

玉表面的光滑度达不到人工打磨的程度,如果表面的光滑度高,看不到碰撞坑(即毛孔),则为造假,如果能看到碰撞坑,光泽度低于玉的脂粉光泽,也必定为造假的玉。玉的碰撞坑内 平滑,光泽度与外部光泽度基本一致,造假玉的人为坑中,光泽度与外部的光泽度相差较大,表面反光很亮,坑里多为干涉的毛面(需借助放大镜观察)。

4、糖皮观察

真糖皮 是因为玉含铁,经天然氧化而形成的氧化面,质地不同,渗透程度也不同,颜色自然与玉融为一体,天然的糖皮有光泽度,结构越细的部位,光泽度越强。

仿糖皮 一般都在裂纹处,或在结构粗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容易吸收染料,而且,糖皮表面的光泽度,很低或没有光泽,因为染色过程中加热,使水分缺失所致。

5、感触

天然玉的表皮:抚摸起来会有一种阻力感,这就是玉石中的“汗毛孔”与人手摩擦。而滚筒玉 手摸会更光滑平整,有种滑手的感觉,这种滑手的感觉和玉的温润感是截然不同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翡翠知道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和田墨玉与翡翠墨玉的区别 什么是秦黄玉下一篇: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文章评论